必做!20考研政治选择题高频考点
考研复习到了关键时刻,考生们千万要把握自己的初衷,坚持备考复习。今天海天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答案在文章末尾。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辩证法
D. 科学的实践观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D.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 实践
B. 运动
C. 静止
D. 时间和空间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A. 时间
B. 空间
C. 绝对运动
D. 相对静止
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 变化
B. 增加
C. 创新
D. 运动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 纯粹偶然的现象
C. 人的主观错觉
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9.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 16 世纪和 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 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眼见为实”,对“眼见为实”的哲学评价正确的是:
A. 它肯定感性认识的正确性
B. 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正确的间接经验
C. 它证明了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D. 它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 选择论
B. 反映论
C. 建构论
D. 创造论
2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 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 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 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2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 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 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 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
C.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 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8.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30.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B.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D.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31.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32.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是:
A. 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
B. 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 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
33.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
A. 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
B. 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 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
D. 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
34.“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一观点:
A. 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
B. 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C. 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 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35.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A. 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 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 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 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36.“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A. 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B. 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C. 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 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
37.“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
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 历史辩证法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决定论观点
3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 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 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39.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 自然经济
B. 简单商品经济
C. 发达商品经济
D. 市场经济
40.“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 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 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 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43.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 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 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 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C.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45.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效率,它特指的是:
A. 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B. 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 个别劳动的生产率
D. 社会劳动的生产率
46.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 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 商品交换的实现
C. 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47.马克思认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这句话说明了:
A. 货币的本质
B.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
C. 货币的基本职能
D. 只有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4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其特点是:
A. 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B.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C.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 可以是支票或电子货币
49.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通过:
A. 市场机制的作用完成的
B. 政府的宏观调控完成的
C. 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的
D. 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的
50.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
A.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 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 周转速度的不同
51. 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 200 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 100 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 80 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 300 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 300%
B. 200%
C. 150%
D. 100%
52.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为了提高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通常会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A.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B.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
53.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
D. 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
5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句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A.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C.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D.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
55. 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中:
A. 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
B. 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
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同步增加
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同步下降
56. 某企业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是 100 万元,其资本有机构成是 4/1,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为 120 万元,其剩余价值率是:
A. 20%
B. 80%
C. 100%
D. 120%
57.垄断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获取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
A. 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资本统治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B.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D.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8.垄断资本的统治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 国际卡特尔
B. 混合联合企业
C. 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
59.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 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结果
C.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加强垄断统治的结果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60.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
D.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61.“人的依赖性关系”和“物的依赖性关系”分别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原始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资本主义社会和原始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2.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A. 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
B. 经济斗争
C. 暴力革命
D. 政治斗争
6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说明:
A. 无产阶级革命不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一定会失败 B. 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
C.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同一时期发动革命
D.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一起同时发动革命
64.列宁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的依据是:
A. 俄国的特殊国情
B. 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产生
C. 无产阶级的新变化
D. 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65.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 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B. 支持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C. 镇压阶级敌人
D.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6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本质和核心是民主集中制
B. 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 是全部人的民主
D. 其原则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没有历史联系
6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共同富裕
C. 公有制为主体
D. 社会和谐
6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B.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C. 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6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
A. 先进性
B. 组织纪律性
C.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D. 无产阶级
70.“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表明: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立场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参考答案
1.B | 2.C | 3.D | 4.B | 5.D | 6.A | 7.A | 8.B | 9.B | 10.D |
11.C | 12.A | 13.B | 14.C | 15.D | 16.D | 17.B | 18.C | 19.D | 20.D |
21.B | 22.B | 23.D | 24.C | 25.D | 26.D | 27.B | 28.D | 29.C | 30.A |
31.A | 32.D | 33.C | 34.C | 35.B | 36.C | 37.A | 38.B | 39.B | 40.B |
41.D | 42.C | 43.C | 44.A | 45.A | 46.B | 47.C | 48.C | 49.A | 50.B |
51.C | 52.C | 53.A | 54.C | 55.A | 56.C | 57.A | 58.C | 59.D | 60.B |
61.A | 62.C | 63.C | 64.D | 65.D | 66.B | 67.A | 68.A | 69.A | 70.B |
2025考研人数达38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6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下一篇:2020考研:如何进入复习状态